如果說課本可以分為「鼓勵學生建構知識」和「教師主導」兩大類別,大家會聯想到什麼?
或者我們從「標準答案」說起,可能會簡單一點。
我們的課本,會否只一味要求學生必須回答「標準答案」?抑或有不少空間,讓學生按著其生活經驗作答,更可以發揮創意,提出不同的見解,毋須「答中」老師心目中的答案?
以「交通工具」為例子:我們是否還停留在
- 「以下哪些是香港常見的交通工具?」
然後提供三個正確選項及三個錯誤選項,要求學生圈出正確的三個?
抑或是:
- 讓同學列出他們最喜愛的交通工具?
- 或者請他們將家中附近有的交通工具列出?
- 或請他們訪問家人曾乘搭過哪些交通工具?
可能有同事會不認同:學生需要先做一些「標準答案」的練習,才有相關知識進行上述這些沒有「標準答案」的活動。
同意的,所以上面說:「鼓勵學生建構知識」的課本應該「有不少空間」,不是「全部」。
但,大家有機會的話,不妨先檢視一下數年前所用的課本,當中要求的「標準答案」,我們的學生是否真的不懂?有在開始新單元之前先以「合適方法」問他們嗎?或者他們懂得的,遠遠超過我們想像?
何謂「合適方法」?
對不少學生而言,寫字是困難的,如果他們一定要透過文字表達才是「懂」,那便大問題了。
所以,我們要善用科技。
上面提到的交通工具例子:「讓同學列出他們最喜愛的交通工具」、「請他們將家中附近有的交通工具列出」、「請他們訪問家人曾乘搭過哪些交通工具」,要求學生以文字表達容易些,抑或讓他們透過拍照、攝錄,並且以不同的流動程式表達容易些?
在2016年電子學習分享會其中一個關於電子書製作的工作坊,我們要分享的便是「鼓勵學生建構知識」的課本。有與會者向我表示,在該場次中看到兩位同學透過電子書進行討論的片段,清楚展示出我們為學生提供建構知識的機會,是最令她感動的一刻。
大家有機會的話,也可多與其他學校分享:不要再花時間在
- 尋找「最好」的電子書製作工具
- 電子書的效果是否有趣
- 題型是否多樣化
- ⋯⋯
等的事情上了。
要做一本好的電子課本,首先要處理的還是一些基本問題:
- 我們怎樣看「學習」?
- 我們相信一味「填鴨」?還是要提供多些空間讓學生「建構知識」?
不反思這個問題,電子課本便只是「電子」了的課本,大家也只能勉強地以「書包不再過重」說成是「電子課本」的優點。
只將課本「電子」化而不改填鴨的作風,歷史也只會不斷重複:再一次,我們不懂得善用科技,還要補一句「科技沒用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