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新工具的三個層次


2016年某次校內的分享會,老師和專責人員一起認識了什麼是VR,又嘗試過以智能手機、Google Cardboard等感受VR的樂趣;校內資訊組同事亦已購買了一個可拍360相片/影片的相機,預備讓大家一起試試製作教材和在課堂中使用。

對我們來說,這是又一個新工具了,按資訊科技的發展速度,不斷有新工具湧現的趨勢只會越演越急促。如果要追著科技、有一項新的玩具便引入一項,大家只會疲於奔命;不斷追新科技的另一結果,也會令我們缺乏時間深入使用每一種新工具,對學與教將不會帶來太大的幫助。

我們應該做的,是要看準哪一個工具對學與教有較大的潛質、較適合我們的學生和同事,然後引入並且深入、廣泛地嘗試和交換心得,這樣,才不會造成浪費:不單是金錢的浪費,更重要的是時間的浪費。

感謝我們的資訊組,這次看中的VR相機確實很有潛質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大的果效,因此我們以一個分享會時間學習這個工具,亦先買了一部相機試試。接下來,便要看大家如何在課堂應用了。

說到「學習新工具」,我們由開始認識一項新工具、到最終能夠有效地將其融入學與教,可以簡單分為三個階段:


第一個階段是「工具的基本認識」:昨天一開始,講者介紹不同的VR Apps、Cardboard等,便是一個工具的介紹。其他的例子好像是買電器時的說明書,亦是對工具一般功能的基本介紹。

第二個階段是「工具的一般應用」:講者就VR在旅遊及巿面上最普遍的使用所作的介紹,讓我們對工具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。

視乎工具的複雜程度,第一及第二個階段的學習可以很快、也可以很花時間;以Apps為例子,Educreations、MindMapper、Book Creator的學習時間相對較短,匡智溝通易、NumberKiz的學習時間則相對較長。

第一及第二個學習階段是必須的,但如果就此停下、以為大家便可自行將新工具帶入課室,那便糟糕了,因為第三個階段的學習,才是最關鍵的。

第三階段的學習,是「工具在學與教方面的應用」。對,如何應用是需要學習的,不是學了工具的基本功能和一般應用,大家便能夠即時處理「如何應用」。

以昨天的分享為例,最精彩的部份是講者介紹VR在通識科、語文科等的具體應用。在這兩年的電子學習分享會,我們正正希望可以與其他學校的同工多作這個層次的分享。這個階段的學習才是最難、也最珍貴的,因涉及不同科目的科本知識、不同學生的能力和需要、不同課室的師生互動、不同學校的硬件/軟件情況及對同事使用電子學習的支援⋯⋯適用A校的教學流程,絕對不能照抄到B校,但如能夠多分享、多交流,大家便更容易融滙貫通,可以整合其他老師的經驗並帶回自己的課室與學生一起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