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這個網誌寫的第一篇,是關於善用科技的重要性。我也預計網誌將會有不少涉及科技的分享,希望大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應如何善用科技。
但,更重要的,還是要認清科技永遠不是主角,「人」才是主角。也因此,無論將來科技發展到什麼匪夷所思的地步,我們必須牢記,還是有很多很多科技無法取代的事情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某天放學,我和同事們為小學一位同學的固執行為一起努力了好一陣子。
同事共七位,加上一位家長,我們一共八人。
要處理的問題是:同學放學後不願意拖著家長的手離開,但此情況已造成多次險象(差點被車撞倒),因此我們沒辦法不要求同學服從。
要同學願意拖著家人,班主任和社工早已作了不少功夫和使用了各種策略(了解原因、與家長商談、使用社交故事、向同學預告等等)。到了放學的時間,同學是明白要求的,就是不肯服從,原因不明,其中一個可能是已經自由自在慣了吧?
我們就在學校門口,一直與同學堅持著;期間大家一直繼續設想不同方法,同時亦一直觀察同學的神情、隨時預備他會突然跑掉(真的很危險!)
過程中學生大叫、「訓」地、流鼻血… 大家還是堅持著。
最後最後,學生終於願意「拖」著家長的衣袖了。
同事當然不放心,很多跟著「護送」同學和家人到巴士站,我遙遙地看著,很感激同事們為著學生的付出。
看看手錶:由放學到學生最終願意拖家長衣袖,足足一個半小時,然後到同事們回來,又是半小時,足足兩小時了!
2小時 x 8 = 16小時
其實這只是開始,要改變學生的行為,還有很漫長的路,但只要家長和學校一起協作,同學年紀還小,是可以改變的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這裡至少有兩件事情,科技無論如何沒法取代:
科技取代不了一班有心的教職員:機械人可執行極其複雜的指令、可以不斷重複沉悶的工序、可以有無限力氣,但即使為他們加一個人工心臟,機械人還是機械人,不懂什麼叫「生命改變生命」、也不懂何謂「意義」。想像兩間學校:一間是機械人團隊、另一間是有血有肉、不計較為學生付出的教師團隊,哪一間可以真正幫助學生成長?
從另一角度再看,我們引入iPad和不同的Apps,它們不會突然便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的,還是要老師們因應教學目標小心構思、什麼時候和如何運用各種工具,學習才可能變得更有效。
科技不能提供與學生建立關係的捷徑:科技可以為我們省去不少時間(如果我們能善用科技),但有些事情是科技沒立腳之處的;與學生建立關係便是一例,大家花了多少心血、大家是否真心痛惜學生,學生是感受到的,沒有省時的捷徑可走,還是要一點一滴地累積與學生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。
或者有同事會想:iPad確實讓我容易和學生溝通呀!我這裡說的,不是用iPad做餌、要求學生服從然後將其做獎品的表面關係(即時想到在酒樓見到的情境:家長和小孩各自一個電話或平板,只有人機互動、沒有人的交流),而是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關顧和重視的真正溝通。iPad可以是建立這種關係的橋樑,但我們同樣是要投放大量時間和學生一起共用iPad、不是丟下iPad讓他們自行youtube、打機這麼簡單。而且,除了iPad之外,我們還有更多毋須高科技的方法與學生建立關係呀!
有看過電影Wall E嗎?試試從「科技VS人」的角度再看一次,相信大家對電影又會有另一種體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