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28日,我開始寫這個網誌。
最近全體教師及專責人員,正式開始規劃未來三年學校的發展。兩星期前在中大的帶領下,大家就學校的現況作了一些分析。其中一個分析結果是:校長有需要將他的想法,多些與教職員分享,特別是學校發展工作眾多、步伐急促,如果大家對學校改變背後的理念多了解一些,工作果效將會更理想。
其實在上一個三年計劃籌備期間,亦曾有類似的結論;甚至早於我到學校第二年、學校接受校外評核時,外評報告也有類似建議:管理層可多與同工說明學校政策和各項發展工作背後的理念……
上述的結論,我是同意的。自己知自己事,別說其他人,有時連我自己也不太能夠追趕到自己的思緒,往往要勉強自己停下來整理一下,並且要求自己不要想得太快、太多、太遠。所以這幾年,我嘗試將一些想法透過電郵向同事分享,效果如何不清楚,但似乎這種形式還是不太有系統。想了好幾年,如何可以將腦海眾多跳躍式的想法有條理地與同工分享呢?到最近,開始構思以網誌將想法分類整理說明, 這㮔分享的效果會否較電郵更理想?
試試吧。
終於,今天開始了。
第一個網誌寫什麼呢?不如再多說說昨天校務會議提及的、一些對科技的看法。
我的論點是:如果能夠善用科技,對教師的教學和行政工作均可帶來幫助,讓我們的工作量得到舒緩。
會上我舉了一個例子:如果大家做文件、做紀錄,要先用手寫一次,之後才再用文書處理軟件再輸入一次,這樣便重覆了一倍氣力。大家可否直接以電腦輸入、跳過手稿?
同事會否覺得沒可能?我特意請泰說說友校開會時的做法:他們是直接用電腦作會議記錄的。
大約15年前吧,我已是用這種形式處理工作,減省了不少時間。
大家會覺得很難吧?
對,「萬事起頭難」,開始時往往會更花時間,因為這涉及「學習」的時間,但將這看成投資如何?慢慢掌握甚至熟練後,之後便是收成了。
我不會指令式要求大家如何如何做,畢竟每個同事也有其工作的習慣,打字也只是一個例子,而且在會議上我也提過,語音輸入已經成熟,或者大家的「投資」放在練習語音輸入更值得也說不定。
不過,更重要的卻是「善用」的「善」,「使」用科技和「善」用科技是兩碼子事:科技是令大家更勞累還是真的能帶來幫助?
我多舉一個例子:
大家一定有在文書處理軟件當中遇過這種情況: 在一些劃線上填寫資料,例如:
在輸入資料時,橫線沒了:
結果要花一些功夫,補回底線,但效果往往還是不理想(留意到線的顏色不相同嗎?對一些追求完美的同事,他們又會再花多數分鐘處理了!)
最重要的問題來了,大家有否想過,為什麼要有這條橫線呢?
其實沒有橫線,有沒有問題?
我的估計是:在電腦未普及的年代,為方便大家填寫資料,當然要加一條橫線,好讓別人填表時可以較工整地寫上資料。當電腦日漸普及,大家開始用軟件處理表格,卻沒有特別想過橫線的意義,結果便照著以往的外觀,還是保留了一條線。
為了這條線,大家可能已枉花了不少時間。
其實文書處理軟件本身已足夠工整,每行文字不會如手寫般有高低偏離;如果真的要更善用文書處理軟件處理一些表格,也應該是運用「製作表格」的功能。
再多舉一個簡單例子:我發現還有不少同事,當想將文字移到下一頁時,會不斷按「Enter」 ,其實所有文書處理軟件(Microsoft Word、Google文件等等)均有「插入分頁」的功能,跟按「Enter」相比,是絕對優勝的做法。
要「善」用科技,必須要先了解科技更多,否則,用不得其所,只會令工作變得更複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