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始寫這個網誌時,本預計會有不少是關於資訊科技應用的分享,但至今寫得最多的卻是學生和教職員團隊。也對呀,不是一直在強調人遠較科技來得重要嗎!
話雖如此,也要開始多寫一些有關科技的應用了,因為知道有不少需要澄清、說明的地方。
就以「電子學習」為例吧,大家也知道學校是正在朝向這方向發展的,但,大家對這四個字的理解是否一樣?例如,如果我說:「未來學與教一定要全面推展電子學習」,大家想到什麼?
「全面推展」是否代表每一課節也要用?每一課節由開始至結束的每一分鐘也要用?
「全面推展」是否代表iPad不可離手?要「交數」?
我要鄭重告訴大家,不是。
強如iPad,雖然是很厲害的教學和學習工具,但它還有很多東西取代不了。
那為什麼要說「全面」這麼嚇人呢?
因為科技發展至今天,確實已經到了一個地步,絕大部份事情(包括大部份課節)也可以因為資訊科技而變得更有效。
……
矛盾嗎?
一點也不矛盾,我舉一個例子說明,是我在單元三見到的一個課節。
課堂是數學課,課堂目標是學生能運用拉尺量度兩點的距離(課堂所見,量度的距離超過一米,大家想像是量度家居的環境或傢具好了)
我是課節中途進入課室時,當時學生已分成三組,大家很聚焦地在量度老師在地上貼的兩塊膠布的距離。學生能投入,一是因為活動有趣、他們明白又能做到,二是每組同學能做到一定分工,有些同學負責量度(一人拿尺頭,一人拿尺尾),有些負責記錄(記錄表設計也很重要,學生能否理解和填寫是關鍵。呀,紀錄表是普通的紙張,不是在iPad上記錄,有需要便用,若沒特別原因,請不要亂用)。
忘記告訴大家,這組是中學的同學,並非能力最高的組別。但他們分組活動有板有眼,投入、熱鬧卻不混亂。
課堂就是這樣進行。
是不是遺漏了什麼呢?對呀,又說是電子學習?
學生沒有用到iPad,這節用的是老師,用得也不多、不是很厲害的技術,但是,用得很恰當。
老師用iPad拍照:拍攝了同學量度的情況,當中特別聚焦在一些做錯的地方(這是另一個很重要的事情,可以的話大家便讓學生做錯好了,錯了之後再讓他們自己檢討做錯了什麼,他們會學得更好),例如拍了一些學生拿拉尺時出現的誤差。
課堂完結前,老師總結各組的量度結果,同學發現當中有一些差別。之後便是重點了:老師用Airplay將活動期間的相片投影出來,讓學生重看拿拉尺時出錯的地方,並引導學生看哪裡出現問題。
我剛才說:科技還有很多工具無論如何也取代不了,量度長距離,拉尺當然是更合適的工具。你試試用iPad量度一個課室的闊度給我看!
我剛才也說:科技已經到了一個地步,絕大部份課節也可以因為資訊科技而變得更有效。
大家想像五年前,當數碼相機還未完全普及,能夠做到這課節的總結效果嗎?那時候,即使你隨身有數碼相機,但拍完照還要取SD卡出來,放進讀卡器將相片複製至電腦,然後在電腦開啟相片、再開投影機將電腦投射出來……工序極多,執行起來更有不少技術上的困難;與這些歷史相比,今天我們的硬件設備已足夠便利。當然,這裡要假設Airplay順暢(要靠資訊組了),大家亦熟練使用iPad的照相、Airplay等功能才可有效(所以學校要為大家提供iPad Mini,讓大家跟它熟絡點),否則處理技術問題弄掉五分鐘,課堂效能當然便不理想了。
雖然科技已成熟,但一個好的課堂,絕不可能單單因為資訊科技用得好便出現。良好的課室紀律(學生進行活動時不會爭吵、沒出現混亂)、清晰的學習目標(適合學生能力、具足夠分層顧及學生的能力差異)、合適的課堂活動設計(吸引學生、適合其能力、生活化)、良好的科技配合(教師和學生操作熟練、洽當的使用)……因素甚多,缺一不可。
「全面推展電子學習」的意思,就是將電子學習跟課堂的學習目標、活動設計、課室管理等因素看齊:每一課節我們也要想想科技可以如何讓我們的學與教效能得到提升;不一定要用得多才好,要用得洽當、用得暢順、用得有效。就正如教學活動,不一定多便好,一定要配合目標、因應學生能力等等因素作出考慮。
以這次分享的數學課為例,運用科技的時間不多,如果我們以最基本的課堂結構來看,即
開始:引起動機/起動學習
主體:主要學習活動
結束:課堂總結
科技應用主要出現在課堂總結,用得少卻極有效。這個分析的重要性是,無論是任何科目也需要進行課堂總結的,亦即此課節的科技應用絕對可以借鏡。有效的總結可以讓學生即時檢視剛才的表現,甚至可帶動自評或互評;要知道,同學的表現能夠獲得即時回饋,這便是所謂的「進展性評估」,對他們的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。
單元三我觀看到不少善用電子學習於課堂總結部份的例子,下一篇繼續和大家分享。